课程大纲
	第一讲:宏观经济基础理论
	一、宏观解读在财富管理中的意义
	1. 通过预测宏观经济增长率,预测资产的未来回报率
	2. 构建基于研究的咨询能力
	三、观察宏观经济指标
	1. GDP增速
	2. 通胀指标:CPI/PPI
	3. 就业率
	4. 其他:基准利率、汇率、国际收支平衡、PMI
	四、理解经济增长长期因素(20-50年)
	1. 环境变化
	1)自然资源新发现
	2)自然灾害
	3)技术革新
	4)政治事件
	5)政策改变
	6)金融危机
	2. 典型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
	1)总产量Y=A*KÙα*LÙβ
	2)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总劳动人口
	a总人口 >适龄劳动人口> 总劳动人口
	b增加总人口
	c提高劳动参与度,从而提高总劳动人口
	四、预测经济增长方法
	1. 宏观经济量化法
	1)结构化模型:基于前人经验/前人理论建模
	2)简约模型:仅仅基于数据
	2. 经济指标法
	1)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
	2)同步指标:GDP增速
	3)滞后指标:通胀率
	五、运用经济增长预测投资回报
	1. 短期回报与经济增长
	1)5阶段/美林时钟/复苏、扩张早期、过热、下降(滞涨)、衰退
	2. 长期回报与经济增长
	1)长期增长与要素投入
	2)经济周期分类
	a基钦周期——存货投资周期
	b朱格拉周期——设备投资周期
	c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投资周期
	d康波周期——科技投资周期
	3)政策调节与经济周期
	案例:通过预测宏观经济增长率,预测资产的未来回报率(以权益市场为例)
	六、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2. 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工具、新型工具
	3)M2与社会融资总量
	3. 财政政策:税收、公共支出、基础建设
	4. 产业政策
	5. 现象剖析:应对疫情
	1)财政赤字货币化
	2)货币超发与资产泡沫
	七、政治环境
	1. 中国地缘政治分析
	2. 中美博弈
	
	第二讲:宏观研究报告解读
	一、获取报告
	1. 渠道
	1)付费信息终端:万得、路透、彭博等
	2)门户网站:和讯、新浪财经等
	3)新媒体:财联社、华尔街见闻等
	2. 内容
	1)独立研究机构
	2)各大券商的研究部门
	二、筛选报告
	1. 多报告列表对比
	1)作者、团队/机构、日期
	2)主题契合
	3)推断逻辑
	4)数据及参考资料的可信度
	5)发报告者的倾向
	a买方报告价值最高,获取难
	b卖方报告价值一般,获取易
	三、读懂报告
	1. 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报告/客户推荐的报告
	2. 框架(参考“概要”)
	1)宏观研究属于“基本面研究”,短期市场行情对宏观研究应该不具有影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循环论证。
	2)构建稳定框架。稳定的框架可以抵抗住短期市场情绪;宏观分析需要综合方方面面,在统一的框架下不会自相矛盾。
	3)逻辑≠框架,框架一以贯之,各种逻辑贯穿其间。
	3. 事实
	1)经济数据:同比增长率、环比增长率
	2)定性事实
	4. 逻辑
	1)经济增长长期逻辑
	2)经济周期逻辑
	3)经济指标逻辑
	4)宏观政策逻辑
	5)政治环境逻辑
	6)大类资产预期回报率的推断逻辑
	7)大类资产配置逻辑
	5. 观点
	1)原观点
	2)观点的自我修正
	6. 基于研究的咨询/RBA
	实战训练:本行最新宏观研报解读
	
	第三讲:产业研究报告解读
	一、报告甄别
	1. 确定权威机构
	2. 综合判断行业报告可信度(背景、时间、数据口径、研究方法)
	二、逻辑线索
	1. 宏观:产业 中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微观:投资标的及公司投资参考
	三、行业分析
	1. 研究框架
	1)行业属性
	2)资本属性:盈利和估值变化、在资本市场中的权重及影响、市场对其投资偏好
	3)非行业因素:国际因素(大宗商品)、国内外宏观和流动性、金融环境、突发因素等
	2. 分析模型
	1)PEST: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外部环境
	2)波特五力模型
	3. 研究方法
	1)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
	上游:定价权
	中游:对宏观经济变化敏感
	下游: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品牌、渠道等
	2)供需分析
	3)行业盈利模式
	四、回顾总结
	1. 行文逻辑,为什么是这样展开?
	2. 结论是否合理,能否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