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管理的基础与角色认知
	  О 管理的四个层面及其整合
	  1、问题的解决与创造
	  2、管理的功能与目标
	  3、培育与启发
	  4、领导与团体的理解
	  О 管理的基本心态
	  1、达成的意愿
	  2、打破现状
	  3、理念——使命感
	  4、效率意识
	  5、原理与原则
	  6、科学的方法
	  7、健全的判断
	  8、有意识的管理
	  О 组织的原则
	  1、命令系统的统一(职务的确定)
	  2、控制的幅度
	  3、职务认识的整合(职务意识的形成)
	  4、授权(权限的获得)
	  О 基准的决定方法
	  1、选定应决定基准的工作
	  2、工作内容的分析
	  3、配合状况进行检讨
	  4、基准方案的制订
	  5、基准的实施
	  6、事后的确认
	  第二部 工作的改善
	  О 创造力的发挥
	  1、发挥想向力的方法
	  * 观点的转换
	  * 彻底追求原因及资讯的浓缩
	  * 比喻、模仿与联想之运用与组合
	  * 依椐不同观点进行核对及列举
	  2、建立和给予易于发挥想像力的状况
	  * 鼓励自由、从容、游戏及好奇心
	  * 保证压力(期限、目标与冲突等)
	  * 排除干扰,对特定主题集中思考
	  * 资讯及状况的共有
	  * 不同特质的体验、合适之时间范围及场所的动用
	  3、创造力开发技巧的学习及体验
	  4、消除力开发技巧的学习及体验
	  5、对部属的言词
	  “这很有意思,不妨试试!”
	  (激发创意的话)
	  О 职务分配的改善
	  1、 作业表的制订
	  2、 职务表的制订
	  3、 职务分配表的制订
	  4、 职务分配表的检讨及改善
	  5、 职务充实的探讨
	  О 工作方法的改善
	  1、 选择应改善的工作
	  2、 分析与检讨现有方法
	  3、 发挥创造力及改善方案的制订
	  4、 工作岗位上新方法的采用
	  第三部 工作的管理
	  О 管理的循环
	  1、 计划
	  2、 命令
	  3、 控制
	  4、 协调
	  О 科学性计划的制订要领
	  1、 使目的明确
	  2、 掌握事实
	  3、 针对事实做思考
	  4、 制订计划方案
	  5、 计划的决定
	  6、 实施
	  7、 事后的确认
	  О 理想的命令下达方法
	  1、 利用自己的话
	  2、 使之脉络一贯彻底充分了解目的
	  3、 为不致误解须先取得彼此间的意见沟通
	  4、 激发部属的关心意愿
	  5、 “状况即是命令”
	  О 报告内容的听取要领
	  1、 接纳正确语意
	  2、 认真注意倾听
	  3、 消除先入为主的偏见
	  4、 事实与意见的区别
	  5、 彻底掌握问题重点
	  О 自我控制的要领
	  1、 使充分了解计划的目的、使命及任务
	  2、 参与制订计划,采纳部属的意见
	  3、 使中间及后评估基准能与部属共同了解
	  4、 实施时,给予部属自由裁量权
	  5、 经常培育能力及责任感较高的部属
	  О 协调时的沟通要领
	  1、 有十分的准备
	  2、 给对方好感
	  3、 留意倾听对方的想法及资讯
	  4、 获得对方体谅
	  5、 结论的方向、目的与原方案背离、意见对立时,须重新确定事实,整理各项意见以取得相互谅解
	  О 利用整合进行协调
	  1、 对目的不要疏失
	  2、 致力更高层的建立
	  3、 彼此充分发表意见并相互进行检讨及评估
	  4、 就双方的要求及意见进行分析及综合,以建立双方所希望的内容
	  5、 预估对方的反应
	  6、 避免理论化的倾向
	  7、 能处于共同责任的立场
	  О 会议的运用
	  1、 导入议题
	  2、 引出意见
	  3、 导出结论
	  4、 归纳要点
	  О 会议的反省
	  1、 如何推展议程
	  2、 决议方式为何
	  3、 对与会人员的选派、人数等是否适当、是否有以下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
	  4、 气氛如何
	  5、 讨论的经过及结论的评估
	  第四部 部属的培育
	  О 培育部属的责任
	  1、 须具有了解自己能力的立场
	  2、 须具有了解自己职务的立场
	  3、 须具有对部属有领导能力的立场
	  4、 须具有能决定部属期待目标,以及把工作与责任做分配的立场
	  5、 须具有对部属工作结果担负有更重要之责任的立场
	  О 部属培育的管理
	  1、 培育方针的制订及明示
	  2、 必要培育事项的把握
	  3、 培育计划方案的制订
	  4、 培育计划的实施
	  5、 实施的评估
	  6、 成果的评估
	  7、 协助及指导(必要时)
	  О 辅助学习的原则
	  1、 消除障碍
	  2、 唤起意愿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
	  4、 实际和实践上的指导
	  5、 五种感官的大利用
	  6、 活用成就感
	  7、 反复持续
	  О 正确的起步
	  1、 准备迎接
	  2、 亲切接待
	  3、 表示真诚的关心
	  4、 说明工作内容
	  5、 引介至相关人员
	  6、 介绍相关人员
	  7、 指导训练事项
	  8、 勿忘追踪辅导
	  О 制定培育方针
	  1、 须依据经营方针、部门方针及组织目标
	  2、 形成任务执行上之问题的原因,是部属才能不足及态度不良所致
	  3、 思索组织及部属对未来预估的技术革新、市场及社会机构与国际情势等变化因应能力
	  4、 思索部属对工作岗位上的人员结构、制度、生产技术及士气等变化之因应能力
	  5、 由部属自己的生涯规划及自我申告中得知
	  О 日常指导
	  1、 示范
	  2、 接触及指导
	  3、 利用工作会议及小集团活动的场合
	  4、 强化责任
	  5、 给予特定的职务分配
	  6、 给予特别的课题
	  7、 考虑职务充实
	  О 积极的自我启发意愿
	  1、 较少有拒绝反应或防卫机制而有积极学习的心态
	  2、 吸收所有的经验,尤其以痛苦的经验作为自我成长的材料
	  3、 有适当的自我认识(擅自、不擅长、特质及成长的可能性)
	  4、 人生与命运皆为自己的责任,利用本身才能方可开创,切勿归咎别人与环境
	  5、 须了解自己的才能,配合本身的意志与体质方能习得
	  6、 自己须有明确的前程规划设计
	  О 部属才能的培育
	  1、 发现并指示部属的可能发展前途
	  2、 协助部属提升才能
	  3、 提供部属发挥才能的空间
	  4、 对部属自我启发的努力表示敬意与协助
	  5、 对部属的晋升及自我提升意愿上的支持
	  6、 给予成功的喜悦,及对成果的适当的评估
	  О 管理才能培育
	  1、 透过关心及询问给予鼓励
	  2、 使之掌握事实,提高分析能力
	  3、 派往上级工作,培养自信心
	  4、 给他监督人员的工作以了解人性
	  5、 坚守责任,培养使命感与责任心
	  О 建立启发性的环境
	  1、 经营部门及组织之环境均能与部属共有
	  2、 明确表示组织目标、方针
	  3、 养成各自启发的共同价值观
	  4、 在自 我计划、命令、控制、评估的循环中要求解决问题
	  5、 打破现状之精神的共有
	  6、 塑造工作岗位全体的理想心态
	  第五部 人际关系
	  О 如何了解部属
	  1、 了解部属也是人
	  2、 注意行为的发生原因
	  3、 掌握部属的需求(唤起部属需求)
	  4、 了解部属的需求不满
	  5、 强化需求不满的耐性
	  О 人的需求(五阶段的需求)
	  1、 生理需求
	  2、 安全与安定的需求
	  3、 归属与爱的需求
	  4、 自尊的需求
	  5、 自我实现的需求
	  О 需求不满所产生的行为
	  1、 找藉口(合理化)
	  2、 逃避
	  3、 攻击
	  4、 补偿
	  5、 升华
	  6、 同一化
	  7、 形式化
	  8、 放弃
	  9、 退缩
	  10、固执
	  О 需求不满的管理
	  1、 对陷入需求不满之部属给予指导及协助,使之积极的行动
	  (1) 倾听
	  (2) 与部属共同了解原因
	  (3) 无害的发泄方法
	  (4) 培育弹性的思维方法
	  (5) 使之有勇往直前的自觉
	  2、 强化需求不满的耐性,从旁协助(考虑个别差异)
	  (1) 拼除社会性的压力
	  (2) 为使体会使命感,分配较困难的工作
	  (3) 共同了解本人的周遭状况
	  (4) 追求独自解决的心态
	  (5) 表示鼓励、信赖及期待
	  (6) 利用管理者本身的耐性,进行积极性的行为示范
	  О 态度的特点
	  1、 承受刺激的本能反应
	  2、 不容易改变
	  3、 带有感情成分
	  4、 自己很难加以客观的观察
	  О 良好的态度的启发
	  1、 针对原因采取措施
	  2、 给予体验好的经验
	  3、 依照部属的需求给予磨练
	  4、 积极的倾听
	  О 积极倾听的要领
	  1、 不采取批判、评价的态度、抱持宽容、理解的接纳心态
	  2、 对对方的言词表面及潜在的两种意义要做全盘地了解
	  3、 有时须特别了解其言词的深意后再行作答
	  4、 留意言词以外的表现
	  5、 表现出了解对方的神情,观察对方的反应
	  О 管理者的反应
	  1、 向部属正确明示目标、状况、期待及任务
	  2、 对部属的基准须具体,并相互了解
	  3、 是否已达成培育部属的责任
	  4、 与部属沟通,表示鼓励、信赖及期待
	  О 人事问题的处理
	  1、 列举证椐
	  2、 提出问题
	  3、 探索原因
	  4、 掌握核心原因
	  5、 目的明确
	  6、 决定适当的处理
	  7、 进行处理
	  8、 确认
	  О 团体的特质与运用
	  1、 自然发生
	  2、 三项特点
	  * 结构化
	  * 凝聚(力)
	  * 团体规范
	  3、团体的运用
	  * 了解行为的原因
	  * 掌握不成文规定及规范
	  * 明示共同的目的
	  * 管理者的行为须端正
	  * 要部属多参与
	  * 表示对个人的关心
	  * 状况共有的彻底沟通
	  О 良好环境(举例)
	  1、 建立组织共识,且以部门间的连带关系为基础,配合意愿决问题
	  2、 对于能对问题解决提供建议人员表示敬意,并适当授权
	  3、 对体会环境变化的部属给予做决策的责任
	  4、 对达成组织目标的职务须明确并相互尊重
	  5、 经同舟共济的心态,对变化能有弹性的因应
	  6、 有共同的评估标准
	  7、 对组织的存绩及繁荣条件的心态基于现实立即做考量,并采取适当行为
	  8、 为能因应环境变化要能建立组织并设定目标
	  9、 自行负责决定自己的职务,并可对其结果达到能自我评估的成熟度
	  10、目标共有,并有自我计划、自我命令及自我控制等完整的功能
	  第六部 领导与管理的展开
	  О 领导的发挥
	  1、对领导的类型及特性的了解
	  * 委任型(放任型)
	  * 协谈型(温情型)
	  * 指示型(专制型)
	  * 相互交涉型(整合型)
	  2、因应状况的领导运用
	  * 因应部属的成熟度
	  * 因应组织之既有的环境及条件
	  * 因应组织之目标、工作及特质
	  * 因应领导者的特质及团体特性
	  О管理的展开
	  *管理的展开
	  *以更好的管理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