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课搜索
热门讲师
搜索历史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公开课列表
登攀者教练:释放你的...
登攀者教练:释放你的导师潜能
培训对象
中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骨干储备管理人员
课程目标
1.动机 建立导师辅导动机 变被动为主动辅导 2.方法 掌握导师辅导方法 变单一手段为因材施教 3.持续 了解导师辅导过程 变短期培训为长期教导 4.教学共进 建立导师经验体系 变单向输出为共同成长
费用说明
1880
【课程特色】:
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个人练习、小组讨论
超越传统的辅导对话。传统的辅导课程主要是教授辅导过程的对话技巧。这个课程不仅有对话技巧,更重视教授学员通过实际管理案例提炼方法论。
在沟通技巧方面,避免了讲授大量沟通技巧,而是把沟通技巧提炼成为对辅导过程特别有用的辅导专用沟通技术,少而精。
在提炼方法论方面,系统教授了学员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员可以快速发展徒弟,减轻工作负担。
在辅导的含义上,既强调改善徒弟的工作技能,更重视调整徒弟的态度;既辅导徒弟做事,又指引徒弟做人。
在内容上,既讲道理,又提供具体的技能和操作模板,重点强调学员的心态变化,使得学员学习回去后立即可以采用。
【课程收益】:
1.动机
建立导师辅导动机
变被动为主动辅导
2.方法
掌握导师辅导方法
变单一手段为因材施教
3.持续
了解导师辅导过程
变短期培训为长期教导
4.教学共进
建立导师经验体系
变单向输出为共同成长
【课程大纲】
一、导师的本质与意义(讲授课时:1.5小时)
学习目标
1、企业面临的挑战
2、了解什么是导师
3、从管理者/优秀员工到导师-转换思维模式
主要内容
1、导师对组织的三大贡献
(1)完成绩效贡献
(2)团队成员能力的培养
(3)团队价值观和正面心智模式的塑造
2、目前导师的挑战
(1)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2)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3、导师角色在管理中的意义
(1)管理沟通
(2)行为纠偏
(3)任务委派
(4)绩效面谈
(5)提升情商
主要活动
1、角色演练和点评
2、录像观摩,讲解讨论
3、我们自己的改变模式分析
二、导师的心智模式(讲授课时:2个小时)
1、对话风格的基础是人性观
2、辅导型沟通的模式
3、导师如何改变心智模式
1、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思想创造的?
2、面对挑战的两种思维模式(红色故事和绿色故事)
3、 辅导型导师需要具备的心智模式
(1)镜子
(2)指南针
(3)催化剂
4、在辅导对话中传递正面的心智模式
案例分析、讲解
三、发展徒弟能力的实施步骤(讲授课时:1个小时)
1、帮助辅导型导师认清在辅导中自己的状态需要
2、辅导型导师需要关注被辅导者的状态
3、辅导型导师要明确:
聆听的价值:挖掘深层次需求
提问的价值:引导谈话的方向
反馈的价值:作为镜子
明确“目标”
根据组织和个人发展需要,师傅和徒弟聚焦关键发展能力。
(二)发展计划
学习获“知”-根据发展领域,徒弟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三)辅导与反馈
学以致“用”-徒弟将所获取的技能转化为习惯并提升绩效的过程。
(四)回顾与调整
1、录像观摩
2、讲解
3、演练
4、管理沟通中辅导方式
5、帮助徒弟认清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帮助评估徒弟的强项和弱项,设定职业发展目标
四、成果导向的辅导流程-“情测听力”模型和“解释用功”模型
(讲授课时:1.5个小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按照流程对话的益处
2、有效开展各步骤的辅导
3、掌握"瞬间导师"的模式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辅导
(1)命令和辅导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哪种影响力更大?
(3)哪种更有效?
2、了解徒弟所处的阶段
(1)员工工作准备度模型
(2)评估问题根源:能力或者动力
(3)现状工具-意愿能力四象限
(4)如何客观识别人才和应对措施
(5)根据徒弟不同的准备度分别制定沟通策略?
3、心态辅导流程
(1)说明观察情况
(2)探测原因
(3)同理心倾听
(4)探讨做法及鼓励
教学方式: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
教学要求:学员理解和掌握
4、技巧辅导流程
(1)解释
(2)示范
(3)应用
(4)巩固
1、演练及点评
2、运用辅导技术进行绩效面谈和行为纠偏
五、5+3的关键辅导技术(讲授课时:1个小时)
1、提问技术
2、反馈技术
1、实施辅导的几个时机
沟通
行为纠偏
新任务委派
员工发展
会议与团队合作
2、探求式问题和启发式问题的区别和使用
3、反馈的常见四种类型
4、反馈技术-SBICS法
5、实践案例:领导的挑战(项目案例)
1、讨论
3、应用
六、课后作业和行动计划(授课课时:15分钟)
复盘和课后行为转化跟进
相关课程
最新内训课推荐
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
讲师:臧凯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型组织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盘点与组织建设
创新组织的团队组建与招聘管理
数字时代的组织发展和组织效能提升
OKR与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