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技能 > 通用管理 >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课程背景:
我们在研究管理培训,与管理者实地访谈时,管理者总说:其实,管理**大的难点是人,而非事。厘清事情不难,人却要复杂得多。
今天的管理者经常会认为,90后难管,下属太个性,任务执行走样,工作不投入,缺乏热情,下属一言不合就离职,下属容易委屈、抱怨、过于情绪化……
今天的员工经常会认为,领导难伺候,领导太古板,指令表达不清,工作没挑战,毫无价值,领导简直无法沟通,领导强势、冷血、毫无情趣……
经历了多年的管理培训,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改变管理的方法,不能够完全照搬过去的管理模式,而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帮助员工更好的认清自己的角色,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团队的绩效。
◆ 难管的不仅只有90后,职场中随处可见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
◆ 日常管理中,如果可以了解员工的行为模式,懂员工的内心需求,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而沟通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增进了解**有效的方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是擅长沟通的高手;
◆ 如今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情绪与压力,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妥善处理情绪,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课程收益:
※ 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管理者突破自我局限性思维瓶颈
※ 看懂员工心理“青春期”,有效应对
※ 运用NLP技术及思维模式带您走进真正的角色定位,建立深度的自我觉察
※ 读懂员工内心需求,以更好地配合对方,懂人才能做好管理
※ 学会**对方的语言了解其思维模式,掌握精准语言技术,达到**的沟通效果
※ 能够正确认识90、95后员工心理特征,对其性格特征、心智模式层层剖析,**针对性地训练,全面提升管理技能
※ 理解何为情商,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推动自己并识别他人情绪,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高情商的管理者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企业培训负责人、中高层储备干部
课程方式:专家讲解 视频观摩 小组研讨 头脑风暴 现场点评 案例分析
课程大纲
现场研讨:你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讲:当管理学遇上心理学
一、分析人的潜在行为模式
1.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下属、同事和上级
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子女、配偶和父母
二、管理学和心理学如何看待人
1. 言行模式——管理制度
2. 思维模式——企业文化
3. 心智模式——内在信念
三、如何用心理学系统地看待一个人
1. 理性角度VS感性角度
2. 自我内在VS外部角色
四、哪些心理学可以运用在管理之中
1. 认知心理学
2. 发展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
五、分清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关系
1. 角色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
2. 角色决定了管理者的言行
第二讲:读懂职场“心智年龄”
一、60、70、80、90代员工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时代背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1. 价值追求
2. 内在信念
3. 行为选择
三、用发展心理学看待一个人的心智
四、职场成年人与职场未成年人的区别
案例讨论:三个员工哪个心理年龄**小?
五、区分三类职场“未成年人”:宝宝、小孩、青少年
1. 宝宝: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在乎别人
2. 小孩:愿意与人互动,但是需要别人配合TA
3. 青少年: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更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独立”
六、理解三类职场“成年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1. 青年人:愿意尝试和探索,勇于承担责任
2. 中年人:从自我奋斗开始转向奉献和培养
3. 老年人:无私奉献,不计较得失
第三讲:面对“未成年”员工,管理者的自我定位
一、企业管理中,人和事哪个更重要
1. 管人的关键在哪里?
2. 理事的关键在哪里?
二、没有人会做错事,只有人站错位
现场练习: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多少个角色?
小组讨论: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角色?
三、管理者对于企业和下属的价值何在
1. 在工作中不同的角色,孰重孰轻?
2. 不同的角色,各自的价值何在?
四、变化的环境中聚焦于关键影响点
五、读懂团队运作的三大核心动力
1. 序位
2. 归属
3. 平衡
第四讲:面对“未成年”员工的管理之道
一、任何行为不当的员工都是自我价值不足
1. 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
2. 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3. 凡事退缩,不能承担重任
4. 做事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二、了解自我价值的构成
1. 自信
2. 自尊
3. 自爱
三、如何快速地帮助员工建立自我价值
1. 帮助员工认知自我的角色,有所为有所不为
2. 帮助员工尊重自我,不要制造员工说谎的机会
四、如何在工作中善用肯定
1. 表扬基于结果
2. 肯定基于动机
五、如何**面谈帮助员工角色定位
1. 你在企业系统中是什么角色?
2. 这个角色对于系统的价值何在?
3. 你需要一些什么能力去做事?
六、运用团队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
1. 写在墙上的口号
2. 可以看见的行为
3. 能够得到的肯定
""